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用户名: 密  码:
    24小时咨询热线:0591-88315053  15980221173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搜索:   热门课程:   2024年福建教师招聘面试培训      2024年公务员面试培训课程安排      2024年福建农信笔试课程安排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 QQ:1366410776为你提供咨询
我上启成,零风险,有保障我上启成,零风险,有保障
分校地区
最新动态
当前分类 更多...
我们的优势 更多...
资料下载 更多...
首页 - 华夏启成教育2020年福建教师招考考前幼教快速提分资料
发布时间:2020.07.10 新闻来源:福建面试培训|农信社面试|事业单位面试|公务员面试丨教师资格丨教师招考丨教师面试培训丨华夏启成教育-福州分校 浏览次数:

华夏启成教育(简称:华夏启成)2020年福建教师招考考前幼教快速提分资料

  1.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于 1837 年在德国建立,1840 年取名为幼儿园,建立这所幼儿园的是福禄贝尔,他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2. 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是陶行知建立的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3.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4. 与学校制度的其他阶段相比,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有:非义务性、保教结合性、启蒙性和直接经验性。
  5. 1989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6. 1903 年,张之洞倡导,由端方在湖北武昌的武昌寻常小学堂内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称为湖北幼稚园。1904 年元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更名为武昌蒙养院。
  7. 陈鹤琴于 1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
  8. 陈鹤琴被称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其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 、《家庭教育》。
  9. 陈鹤琴:中国的“福禄贝尔”,鼓楼幼稚园,“活教育”理论体系,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
  10.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恩物”,幼儿园,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强调了童年自由游戏的重要性。
  11. 杜威在“杜威学校”中“学前教育部”开展的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杜威提出提倡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
  12. 维果斯基作为“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在其心理发展观及内化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13. 幼儿园课程是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环境,
  14. 引导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种活动与过程的总和。
  15. 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
  16. 学前教育的原则 。

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2)发展适宜性的原则: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最近发展区。 (3)目标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科学性原则。 (6)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幼儿园、社区、家庭)。(7)整合性原则(目标、内容、形式与过程、教育资源)

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1. 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1)心理结构的维度: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2)教育的范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3)教育的内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4)目标表述的性质可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2.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家园社区合作
  3. 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4.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有: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活动与生活、学习环境、家园合作、游戏。
  5. 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
  6. 幼儿园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具直观、电教化教具直观和言语直观。
  7. 幼儿园的环境按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8. 幼儿园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
  9.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游戏法(主要)、直观法(常用)、观察法(基本)、操作法、发现法、口授法、电教法。 直观法包括:演示、示范、范例
  10. 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1)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而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2)目的: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管理课程 (3)对象: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课程方案的最后效果 (4)主体: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及有关管理人员、 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 (5)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准确性、有用性、合法性、可行性。 (6)按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划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7)参照体系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1. 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 (1)构成:器械设备区、集体活动区;、沙水区、种植养殖区 (2)特点:自然性、趣味性、挑战性 (3)创设原则:安全卫生原则、遵循自然原则、挑战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12. 幼儿园环境的特点:教育性和可控性
  13.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主要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14. 幼儿游戏的内涵(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               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这种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②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③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15. 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采用“ 请进来”的形式,把社区的人力资源请进学前教育机构。
  16. 皮亚杰以认知发展为依据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17. 帕登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偶然的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8. 比勒以儿童在游戏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将游戏分为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
  19. 游戏材料是儿童游戏所用玩具和物品的总称,应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材料;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的位置。
  20. 游戏观察的方法主要有: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
  21. 儿童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以游戏或游戏化的手段来开展各种活动,注重教学的启蒙性,多采用直观形象化教学方法,注重各活动类型、各领域内容、方法以及过程的整合,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
  22. 区域活动也是一种学前儿童的自主探索性活动。
  23.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从理论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第一人。他认为学前儿童应该有游戏的环境、艺术的环境和阅读的环境。
  2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区域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5.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
  26. 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 (1)构成:器械设备区、集体活动区;、沙水区、种植养殖区 (2)特点:自然性、趣味性、挑战性 (3)创设原则:安全卫生原则、遵循自然原则、挑战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27. 3 岁之前儿童区域活动往往以单一的操作性活动为主。小班应该以游戏化的区域活动为主。中班应该加强区域活动的目标化。大班应该注重活动的探究性和区域的学习功能。
  28.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形式: 集体方式: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小报小刊和学习材料提供 。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谈话、电话或网络联系、家园联系手册或联系卡、书信便笺、接送儿童时的随机交流
  29.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形式 (1)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儿童发展(走出去,请进来) ①带儿童到社区去开展教育活动,如散步与玩耍、感受社区文化、认识和关心周围的人、参加社会实践 ②把社区的人力资源请进学前教育机构 (2)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优势,为社区建设出力
  30. 学前儿童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 一日生活的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儿童社会沟通的中介者;社区资源的整合者。
  31.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作用的体现是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
  32. 教师在选择主题时的依据主要有: (1) 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其教育价值; (2) 有可选择的教育内容和资源; (3) 学前教育的目标。
  33. 常见的主题主要有:围绕儿童自身开展的主题、围绕自然环境开展的主题、围绕社会环境与生活开展的主题、围绕人类与科学技术开展的主题、围绕重大事件开展的主题。
  34. 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主题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5. 主题活动要以儿童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深入观察、主动探索、尝试、体验、大胆创造等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6. 主题活动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将各个方面的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儿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完整的。
  37.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家长讲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8. 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
  39. 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2)关爱幼儿;(3)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4)参与幼儿的活动;(5)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6 )积极回应幼儿社会性行为。
  40. 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1)观察力;(2)沟通的能力:幼儿沟通(语言的沟通、非语言的沟通)、家长沟通(不同类型家长);(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有特色、有层次、有变化);(4)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5)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6)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能力;(7)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8)激励与评价能力;(9)反思与发展能力。
  41.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特点 (1)知识的横向联系;(2)整合各种教育资源;(3)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4) 富有弹性的计划;(5)需要刻意遵循儿童“前学科”知识经验的建构规律。
  42. 贯彻直观教学原则/直观法教学的注意事项 两个恰当:恰当选择直观方式;恰当选择直观教具。 三个结合:直观与幼儿感官结合;直观与教师语言、动作示范结合;直观与抽象思维和实际操作结合。
  43. 现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4)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5)教师是学前儿童的研究者;(6)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44. 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的创设要求 (1)合理安排各种活动区;(2)体现出室内环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3)注意环境 的实用性和美观;(4)建立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游戏空间;(5)建立符合儿童使用的安全空间。
  45. 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 (1)适宜于儿童年龄特点;(2)根据目标来设置;(3)有利于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兴趣;(4)活动区的设置应遵循相容性原则;(5)注意安全。
  46. 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向性;(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性。
  47. 幼小衔接的内容与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48.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凌乱到成体系。
  49.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50. 幼儿初期的年龄特征(3-4岁) :最初步生活自理、认识依靠行动(直觉行动思维)、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51. 幼儿中期的年龄特征(4-5岁) :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2. 幼儿晚期的年龄特征(5-6岁) :好问好学、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53. 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54. 遗传因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同时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55. 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单词句(1-1.5岁)、双词句(1.5-2岁)、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
  56.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研究了婴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57.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因素——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生理成熟——物质前提 (3)社会环境——将可能性变为现实 (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5)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58.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人生第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59.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2)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 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60.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闻;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61.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62. 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幼儿自身的特征、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外表及个人性格。
  63. 儿童出声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问题言语,另一种是游戏言语。
  64.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

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认为个体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任务。这8个阶段分别是:信任感对怀疑感(0-18个月)、自主感对羞怯感(18个月-2或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2、3岁-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青少年时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创造对停滞(成年中期)、完善对失望(成年晚期)。
  2. 直觉行动思维是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
  3. (1) 思维是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4. 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控制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5.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方面。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6.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7. 杜威提出三个重要的论点来对教育本质进行概括:“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8.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因此他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具体来说,学校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生活,而且要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
  9.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10.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它是亲子关系稳固的标志。
  11.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 -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12. 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13. 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14. 自我意识的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形成稳定的统一感才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15. 意志品质:独立性—独立自主(反面:易受暗示和独断);坚持性—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反面:动摇和执拗);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决定(反面:优柔寡酸和冒失武断);自制力—控制和约束自己(反面:任性和怯弱)
  16.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想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有明显的的性别差异,男多于女。
  17. 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1)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2)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5)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8. 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 (1)判断形式间接化;(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19.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2)成人的情绪自控(榜样);(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4)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 的情绪表现(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10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1)高速性;(2)不平衡性和整体性;(3)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4)个别差

异性;(5)稳定性和可变性。

2.3~4 岁的年龄特点

(1)最初步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3.4~5 岁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5~6 岁的年龄特点

(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本文共分 1
文字友情链接:
图片友情链接:
前程无忧
优酷网址
CCTV
Google
hao123
新浪网址
百度搜索
福建人事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