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用户名: 密  码:
    24小时咨询热线:0591-88315053  15980221173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搜索:   热门课程:   2024年福建教师招聘面试培训      2024年公务员面试培训课程安排      2024年福建农信笔试课程安排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 QQ:1366410776为你提供咨询
我上启成,零风险,有保障我上启成,零风险,有保障
分校地区
最新动态
当前分类 更多...
我们的优势 更多...
资料下载 更多...
首页 - 2020福建省公务员笔试-----申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0.07.24 新闻来源:福建面试培训|农信社面试|事业单位面试|公务员面试丨教师资格丨教师招考丨教师面试培训丨华夏启成教育-福州分校 浏览次数:

申论范文

1、完善人才政策 建设人才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建设人才强国。
  诚然,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各地频繁出台落户新政,向社会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送”钱、“送”户籍 、“送”房子,“送”补贴,全国各地“抢人”各显神通。但是,我国各个城市间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需求结构不同,当前各地人才工作同质化倾向明显,盲目运用物质因素吸引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带来财政负担,同时存在厚此薄彼的通病,制定的人才政策重外轻里,“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因此,各地加强人才生态建设,要尊重发展规律,根据自身需求来引进人才,并注重挖掘本土人才。
  加强人才生态建设需要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人才。近几年,很多地方为了招才引资各显神通、各出新招,武汉、杭州、成都、西安等几十个地方的落户门槛一降再降,有的城市甚至给出了近乎“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并出台了买房打折、租房补贴、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政策。不可否认通过招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在招才引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各地同质化倾向明显,给人才的往往就是钱、房和户口。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些对于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找准定位,错位引才,拿出自己的“撒手锏”,更好更有效地吸引人才,要对地方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有精准而深刻的了解,明确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出台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激励措施,避免采取趋同的人才路线,人才招引的效果才会大大提升。
  加强人才生态建设需要挖掘本土人才,加强人才建设,留住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当前,各地在加强人才引进之时,也要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各地在人才建设中,往往把核心放在了引进人才上,对于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区别对待,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来路不同,待遇差距非常大,都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伤了本地人才的心。导致“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本地人才大量流失。我们要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好的创业环境、更广的发展平台,发挥“乡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积极,鼓励有能力、有业绩、对家乡有感情的本乡本土人才回归家乡,留在家乡,发挥自身作用,建设家乡。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要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引进人才、留住本土人才,需要完善用才环境,完善服务政策,建设人才强国。

 

2、为打赢脱贫攻坚建好“人才库”
  进入2020年,在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的基础上,我们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向“贫困的最后堡垒”发起了总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面对深度贫困人口如何脱贫的“硬骨头”,面对“人才匮乏”的突出短板,着力强化乡村专业人才培养,为广袤的乡村和“决胜脱贫攻坚”培育“精兵强将”,变“输血”为“造血”,变“短期脱贫”为“长盛不衰”,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镇,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人才匮乏”一直是“老大难”。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单位等深入一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匮乏的瓶颈。但一旦这种扶持性帮助撤离,缺乏生存技能的贫困户就有返贫的极大风险。因此,建好“人才库”,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建好“人才库”,要打造“主力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帮”与“扶”是外因,而内因正是要激发广大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变“技能户”,既符合“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举。要用好教育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子女上不起学、就不了业,为“人才库”打好基础;要用好培训政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结合贫困户兴趣特长,一人一策精准提升技能水平,让贫困户变技能人才;要用好激励政策,随着国家对乡村人才技能评定的鼓励,让一大批乡土人才享受改革红利,成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建好“人才库”,要用好互联网。借助互联网,依托“云课堂”,疫情期间,云端指导,让科技培训不掉线。这种“人不下去”的“技术下乡”,在疫情防控与统筹春耕备耕、脱贫攻坚中发挥出了非常好的作用。可以说,网络的这头,是一大批专家教授的专业优势,网络的那头,是田间地头的农忙场景。运用好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对接,让农科院校的思想库、智囊团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脱贫答卷融进果实里,真正发挥出人才、技术在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作用。
  自古论治道,常患无人才。决战脱贫攻坚,打的是“人才战”,既要靠奉献、靠情怀,更要靠政策、靠扶持,让更多的人愿意扎根乡土,在聚人气中打造一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从而甩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3.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活跃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彰显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作出了贡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志愿服务能力,营造志愿服务发展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出台,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灵活便捷、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推动志愿者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健全志愿服务风险防范机制,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志愿服务能力。无论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服务,还是其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志愿服务,都对志愿者胜任服务岗位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志愿者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要制定常态化志愿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应急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演习提升应急能力。当前,可开展“志愿者+社会工作”协作机制,借力社会工作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同开展疫情防控中的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创新志愿服务方式,立足群众需求探索疫情防控“互联网+志愿服务”,创新开展“无接触服务”“代办式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效匹配
  营造志愿服务发展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宣传一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案例。应挖掘宣传疫情防控志愿者先进事迹,通过诗歌、快板剧、书画文学作品、微视频等形式,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微信、抖音等载体,广泛宣传志愿者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为志愿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志愿服务经验总结和推广交流,把志愿服务融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过程,营造“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浓厚氛围,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新风尚。

 

4、践行绿色发展 助力美丽中国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来表达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眼中的美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眼中的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美景。可是现在我们有雾霾笼罩,资源困境等问题,不仅延缓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使民众的生活受到影响。因此,践行绿色发展,方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树立生态环保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思就是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还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拓展产业链,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只有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的观念,才能使个人改掉乱扔垃圾的习惯,才能让企业发展中认真做好节能减排,才能让追求“绿色”成为全社会的时尚。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必不可少。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丹麦政府利用发电废水供热、大力发展风能,增加新能源技术研究投入,鼓励工业和生活节能等。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生物质能利用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发展循环经济之举,让丹麦于2014-2020年间创造能效投资2600亿欧元,节省能源成本5000亿欧元。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加强大气保护,推进水污染防治,还可以在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使用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完善制度监督引导。著名管理学原理木桶法则是指:木桶的盛水量取决木桶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此原理告诉我们要下狠功夫抓薄弱环节,才能提升整体实力。此原理同样适用于走绿色发展道路之中。正是由于环保法规的缺失,就使得一些地方、一些企业钻法律漏洞,行肥自我发展、损环境破坏不义之事;亦或由于非法成本较小、缺乏执法效果而致使损害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在绿色发展道路上,需要环境保护完善制度细则,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美景我们谁都不愿破坏,而且谁也不能破坏。在发展中,也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早日实现“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美好目标!

 

5、放大“志愿精神” 点亮追梦路
  对于我国来说,志愿服务是新时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更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先后出台更是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志愿服务高度重视。放大“志愿精神”,点亮我们的追梦路。

不论盛典还是灾难,不论是大事件还是小场合,每个需要帮助的地方都能看到志愿者奔跑着的身影。三次被当地挽留的陈碧清,用8年的支教服务点燃山区的希望之灯;奋不顾身地跳入冰冷河水中救人的张雪领,用生命诠释舍己救人的大义;战“疫”一线,广大志愿者以志愿服务汇聚各方力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增添力量和感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放大“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服务,是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说到底就是一种向善的举动、一种奉献的行为、一种友爱的彰显。志愿服务没有年龄、性别、学历、职业之分,他们从点滴入手,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主动地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做着看似平凡却有意义的事情,却让人倍受温暖、倍感温馨。当这些涓涓暖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就会温暖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让“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结合得更加完美,让这个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志愿服务,是无私奉献的最美展现。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曾提出做“一品大百姓”的理想。这个“一品大百姓”,不是做人上人,而是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有建树的人。遍布城乡各地的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家庭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科普志愿者……无疑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期待的“一品大百姓”,他们富于理想,乐于奉献,暖不争花红,寒不改叶绿;他们勇于付出,以自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放大“志愿精神”,给社会带来和谐,为他人送去温暖,让民族更有希望、国家更有力量。

志愿服务,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美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涵的志愿服务精神,真实而感人,既凝结着我们的传统美德和理念,又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色彩,两者相融相通,是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用志愿服务温暖群众、用志愿精神引领风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就能放大“志愿精神”,点亮我们的追梦路,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希望,让我们的国家明天更加美好。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放大“志愿精神”,为他人点亮一束光,画出最大爱的同心圆,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

 

6、不负使命守初心

在信息社会全面到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稳步提高的今天,关于“不忘初心”的讨论,却依然热度不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更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不懈努力。

不忘初心,要有归零的勇气。归零不是放弃,而是坚守热爱,是回归本心,是从头再来的勇气。在脱下戎装后,将荣誉封存,退役转业后的张富清甘守清贫,主动前往偏僻穷苦的山区农村,淡泊名利,忠于信仰,张富清老人的归零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这是武将不忘初心的铮铮誓言。唯有时时归零,方可坚守初心。

不忘初心,要有坚持的意志。梦想实现的道路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坚持到底,拥有圆满结局。战火纷飞的时代里,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枪林弹雨中朗诵古文典籍,操练实验技法,怀着求学报国的初心,不畏艰险,在夹缝中坚持学习,在战乱时代书写了抗日救国的壮丽篇章。反观当下,许多年轻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失去了自己的初心和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学习张玉滚扎根乡村教书17年的敬业初心,学习在雪线邮路上工作29年的其美多吉的爱党初心,以坚持到底的意志守护初心,在遭遇打击、感到迷茫时,牢记初心,就能拥有穿越黑暗不断前行的力量。

近代以来,我们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锐意进取、不断尝试、拼搏奋斗,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乡村振兴……无数国家战略的建立实施,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如今我们正站在无数革命前辈坚实的臂膀上,虽然不用面对国家在战火中风雨飘摇的危险,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欲望不断增强、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优良作风和传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历史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要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我们还需不忘初心,勇担责任,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7、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构建生态健康中国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无小事,一粒米一桌餐,牵动着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无论是触目惊心的三聚氰胺毒牛奶、苏丹红鸡蛋,足见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因此,政府必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守住全民生命红线。

建立最严谨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无法执行,食品安全管理也一样,没有统一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污染物、致病性微生物等食品安全标准,执法部门也无法检测和判断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就会变得无从下手。食品安全标准要从严制定,要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尤其是在标准种类、数量等方面保持一致,在最严谨的标准下,要久久为功地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品法规、树立良心经营的道德典型,如此才能让食品安全标准深入人心,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落实最严格的监管。西方管理的至理名言曾说过:“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食品监管乏力其根源在于食药监局的权力监管不到位。对于食品行业的种种乱象,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一味地自生自灭,那么公权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必然如“纸老虎”一般,没有任何威慑力。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管理而言,面对潜在问题必须一个杆子插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于所有食品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此必须筑牢食品监管防线,为食品问题扎好安全网。

实行最严厉的处罚。由于食品安全存在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法律震慑力不足等问题,造成违法者无视法律法规。食品安全违法者要加重处罚,重典治乱,对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制假售假行为“直接入刑”,对违法企业要做到“处罚到人”,财产罚、资格罚、行政处分、刑事处罚多拳组合,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其他直接责任人等相关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罚,绝不出现“漏网之鱼”。同时对严重食品违法者要实现终身禁止参与食品行业,列入失信人员名单,使其“无地可躲,无处可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稳定之基,而食品安全则是民生之本。让问题食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这既是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作出的郑重承诺。严守食品安全没有“休止符”,唯有此才能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守住人民群众的生命红线,构建生态健康中国。

 

8、到边远地区去,到基层一线去
  让更多人才向边远地区、基层一线流动,不仅需要个人发扬“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更需要从制度上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保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也必将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上世纪50年代,黄浦江畔的交大师生,带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奔赴渭水之滨,挺立起西部科技的高地;从1973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河北曲周,接力帮助曲周实现从千年盐碱滩到“米粮川”的巨变;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任教,十几年如一日,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多年来,一批批优秀人才奔赴远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不仅写下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诗篇,也为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从“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到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到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基层服务等,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各类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的问题仍很突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无论是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尤为重要。
  补齐人才匮乏的短板,让更多人才向边远地区、基层一线流动,不仅需要个人发扬“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更需要从制度上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保障。当前,受一些政策限制,人才向艰苦地区、基层一线流动,还不够顺畅;福利待遇缺乏有力保障,也影响着人才流动的动力和热情。“畅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渠道”“完善编制管理、职称评审、人才招录和柔性流动政策”等,《意见》中的这些规定,正是着眼于从制度上破解当前人才流动的难题。
  当然,既要制度留人,也要事业留人。为更多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广阔平台、营造理想环境,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早前村子贫穷落后,村里年轻人看不到奔头,纷纷外出打工。后来,村子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势头大好,乡村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有的做起了导游,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经营起合作社,曾经偏远闭塞的小山村涌动着蓬勃活力。十八洞村的改变充分说明,依托本地特有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优势产业等,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积极打造事业平台,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才有可能留住他们的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虽然条件艰苦、工作复杂,但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国家政策落实,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群众利益,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彩舞台。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提高人才保障水平,就一定能汇聚更多有志之士、有识之士,为广袤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大地注入无尽的生机活力。

 

本文共分 1
文字友情链接:
图片友情链接:
前程无忧
优酷网址
CCTV
Google
hao123
新浪网址
百度搜索
福建人事人才网